《经学系传谱》(简称《传谱》)是清朝康熙年间回族学者赵灿编写的。赵灿,道号裕心贫者,是清代伊斯兰教著名经学大师舍蕴善的学生。
《传谱》是一本记述明朝和清朝前期我国回族、撒拉族中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和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及其社会活动的唯一的一部作品。书稿于清康熙年间写成,从未刊印过。赵灿在“阅谱正义凡例”中写道:“此谱原稿一样两本,一存襄阳蕴善先师府上,一存余笥”,后“复誊录二本,微增损之,一附南都远呈懋翁袁老先生台下,一存燕台金府”。由此可知,此稿有四本手抄本流传。
经过三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四本手抄本中的一本竟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实在不易。1987年夏,我在北京参加伊斯兰教学术会议,同一些学者谈到挖掘抢救回族古籍时,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教务长杨永昌同志向我展示了珍藏的《传谱》。为了支持回族古籍的抢救工作,为回族史、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者提供资料,他不顾工作劳累,主动承担了此稿的整理工作。随后,杨永昌同志又约请了云南的马继祖同志,共同整理此稿。几经反复,完成了书稿的整理、注释、标点工作。
这次整理的书稿,在传谱正文之后增著“赴都纪事”、“为主贤德之乡耆纪事”、“劣师纪事三条”、“附经堂八咏”、“呈当今皇上万寿书”等内容,可知此稿为“复誊录二本,微增损之”中的一本。由于原稿整体结构比较混乱,为方便读者,在整理过程中,在尽量保持原貌的情况下,对原稿在结构上作了少量调整。原稿中有许多阿拉伯文,为排版方便,一律译成汉文。
《传谱》的出版,对于研究我国伊斯兰教史、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但是,作者是宗教学者,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意识的影响。为了美化一些经师,书中揉合了一些祈雨救民、降妖镇怪、逢神遇仙等类神话传说故事。这些虚无怪诞的叙述,大大降低了此书的史料价值,是不足取的。
在本书出版前,有幸校审全稿,谨缀数语,以荐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