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回族人,幼年读儒家的书,对于我教中的经典一无所知,对于我教中的规则也没有学习过,就是有时间一些父老师长,也不过只得到一些风俗中的末节罢了,更有那妄谈不经的骇人听闻的俗理,所以认为是用谬论来欺人。我从而产生了疑惑,怀疑回教的理有失中正,回教的道属于妄诞,回教的宗教属于偏斜。这样看的不是我一个人,回教学儒学的也是这种看法,所有回教人学儒学的也都是这个看法,又何怪汉教中学儒学的有这种看法呢?婴亥秋,有机会从事复初先生于云南,先生拿出刘介廉所著《性理》、《典礼》,王岱舆、马文炳所著《真诠》、《指南》,以及先生著的《四典要会》各种书籍给我看,我学习、沉思,先生又进而日讲指划。两年之后,恍然大悟了天地的原始,万物的归宿,人神的机密、性命的由来,把造物的全体大用,圣贤的复命归真、万物的知能发育,无一不会萃在我教之中。道是这样的广大,教是这样的高明,理是这样的中正,只是难以使未入此门的人相信罢了。然而,如不得到先生的循循善诱,而大道岂能使我如此明白吗?先生细研天方的学问而又深于儒学,与王、刘等先生遥接我教中众圣群贤的薪传。从隋唐到现在一千余年了,圣教的流传独赖王、刘诸先生维持才使不致衰败,功劳是难以代替的,而且还要使教门大放光明,不是更难了吗?中国是万教杂出的地方,实在是我教孤立的时候,此间信佛的人混淆它,信道家的也来混淆它,我教中更有名同实非的也来混淆它,如果不是先生出来防微杜渐地拨乱近正,那么王、刘诸先生与众圣群贤的大道就会湮没不显了。再说,天道否而后泰,世道乱而后治,圣学暗而后明,这也是时代也是时势造成的。我先生思虑圣学得不到发扬,少年时承家学打下了深厚的根底,壮年游西秦而广见闻,及至晚年想到未得真传,没见名师,于是就走出云南前去麦加朝觐,经数万里的风霜雨雪,历八九年的琢磨切磋,看到了中国见不到的经书,听到了中国听不到道理,回来后谢绝人事,搜括群书,对的存留,不对的去掉,繁杂的删去,简约的;采用,杜绝虚诞不经的说法,归入到大中至正的圣道之中,使学者有所依从,教者不至于迷惑,显然和’异端相背离,暗与儒教互为表里,这样,使开始忌我圣教的人转而亲近圣道了,并且最后又信从了我们的圣教,炳炳朗朗,我教昌明于中国,不可与云汉争光与山岳并存吗?只是王、刘诸先生生于盛世,而先生不幸生于变乱之世,但他能以经术而化解争斗,以大德而感化蛮貊,作百姓的保护者,心迹可对天地鬼神,受到皇上的抚绥,功劳可记于史册,他挽救天道回转世事,开始如不是圣教的明彻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地步的。然而,先生的时境较王、刘等先生又超过了他们,王、刘当日有德而无权,有学问而无势,虽然著作不下数百卷,因王公见忌而不敢传的有,因资金不足而不能传的也有。先生德与权合、与势共同拥有。所以刊刻印刷的数量比王、刘等先生多。所可惜的是,王、刘等先生对于后世复生一节,多半有所欠缺,先生曾遗憾地说:“后世是生死的一大关口,幽明的最终意义,原始返终的要道,造物的全体大用,圣贤的复命归真,万物的知能发育,舍此则全不能说明,为什么王、刘等先生不著述出来?或者著述了出来而未能刊印出来?这样不是使道佛两家得以提倡轮回托生的邪说了吗?天经三十部册中讲复生的有七百余条,真主对于此事之所以郑重分明,实以人为天地之种,至道的果实。到此地位,正是果实成熟验证种子美好的时候。先生所以一定叮咛反复讲解的原因,是为了阐明真主造化一个大结局。以前先生著《幽明释义》、《会归要语》、《信源六箴》等书,上面讲复生奥义既祥又全,而这里又另写一册的原因是由于《甫苏师卜一经以前被朋友借去,其中的词意多半遗忘了,今得大方朝觐时带回此经,于是忘餐废寝,日夜探索,觉得微言妙意是前数书不能表明的,为此用汉文翻译出来,以续在书后,也是为了传历代圣人行道难以完全的苦衷,并嘱我为之删定成章。科不才,怎敢操此著作之事?但先生为了阐明大道而立意,讲述的已经娓娓动听,著作的又很彬彬可观,我不过分别疏理以成此书罢了。至此,我就自叹自己,以前不敢深信我教经义,认为以前无人阐发。及先生命译此经时,虽是先生亲自口授,而有碍于性理的地方,我总是留下疑点与先生辨论,商量着去掉这些。所幸的是先生谦逊为怀,郑重其事,每译一章一节一定手执经本,逐句对照,遂字互相校对,以求无错误的意义,支离的词语,并且从不敢杜撰一句,有损古圣人立言的本心。从而可见,读经很难,译经更为不易。书译成后,细思词中的意思,静勘理中的根原,才知我先生罗群经而为一经,杜异说而立正理的作法,是从数十代列圣的名言至论中作为依据。这不是在岱舆、介廉之外独树一帜吗?后来读先生各书,并看了石即、和甫、平山等儒家的评语。知道他被儒林推崇不是一朝一时的原故。我生不逢时,相见恨晚,虽祖上是回族而我并不是真正回族,学习儒家而又不是真正的儒家。今读先生的书,才知天下无真回又怎能有真儒呢?而且又见到天下都可以成为真正的回族人,又怎能不可以成为真正的儒教呢?此书一出,回教中学习儒学的人就会共同互相勉励为真正的回族人,从而成为真正的儒者。即使不是学儒学的人,也无人不知吾教有真回即可成为真儒。此为回教可以成全儒教的地方!以此为序。
同治四年、孟春月、宛温受业马开科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