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编辑者伊本·勒·厚哲尔·阿斯格拉尼(伊历七七四——八五三,公元一三七二——一四四二)诞生于埃及开罗,青少年时期,除了在埃及学习古兰经、圣训外,曾先后负笈叙利亚、伊拉克、黑礼子、也门等地区,就学于各国的圣教耆宿,深造宗教知识,后来成为圣训学方面的权威,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沙菲尔学派杰出的法律学者,由于他这样博学多才,德高望重,当时人们喜欢以“时代的保护人”这样的令名来称呼他,足见他的学术成就及其作用,对于人们的思想影响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是何等重大。
伊本·勒·厚哲尔是一位多产的著作、编辑家,其作品竟有一百五十余部之多,其中以《圣门弟子殊勋考证》和《造物主的启迪——布哈里圣训实录注释》两部最为杰出。由于篇幅浩大,在我国所见不多。在我国流传最广的厚氏作品,则是这本小册子。本书是伊本·勒·厚哲尔从浩瀚的圣训中和圣门弟子以及历代伊斯兰教各流学者,贤人隐士的苍茫语林里,选择出来的一些至理名言,共计二百一十一则,另杂以六首诗词,按每则句子结构的多寡顺序,编辑成九篇,每篇每则有独立内容。所以彼此之间并没有系列和意义上的联系,不过全书的主旨始终贯穿着伊斯兰教的劝善戒恶、修身养性、勉励向学、抨击愚昧、鼓动慷慨、痛斥贪婪、强调艰苦、反对腐化。这些思想和主张,有一些名言警句,字里行间还洋溢着苏菲学说的意识和对艰苦的褒扬,所以也可以 作为了解和研究伊本·勒·厚哲尔哲学思想的一个线索。本书原名叫“姆楠比荷图”(),有“警戒者”、“唤醒者”、“鼓舞者”等意思,因内容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有时甚至一语铭刻在心,终生受益不浅,正如古兰经指出的“一句良言,好比一棵优良的树,其根柢是深固的,其枝条高耸入云,凭主的许可,按时结果。”(14:24-25)穆圣也说过:“我奉命说警句,愈简练愈好。”又说:“修辞之中有魔力,诗歌之中有哲理。”(《布哈里圣训集》)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至理名言,就是在古兰经、圣训的教诲下结成的果实,这些果实,不受地域、季节的限制,穆斯林随时随地都可采摘、品其佳味、咀其英华、摄其营养、进德修业,所以本书出版后,广为流传,版本也多,清朝同治年间(伊历一三八五年,公元一八六八年)云南昆明以本刻版第一次在我国刊印本书原文,封面冠以“觉世宝箴”的汉译名称,从此,本书在我国经堂学校里,就一直被作为中年级的男女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课程来讲习,特别受虔诚的女教胞所嘉闻乐见,甚至到今天仍然是我国的教长、阿訇在演说教诲时常常援引本书的警句做题材。解放前云南伊斯兰教的名学者马健之教长译述的“回教纲要”(mg三十六年出版于昆明,近年台北回教经书研究整印社又将此书再版)中,重点地选译了本书若干则名言,可是经过十年浩劫,无论是本刻版原文本也好,节译本也好,各地都不易得到。现在有些清真寺又以此书为教材,‘海里凡’(学生)靠辗转手抄,不但花费时间,而且错误较多,以致失其本意,而且原文中,有些在谴词造句上,或为照应旋律,朗诵铿锵,或为行文华丽,修辞隽永,有简有繁,略复均有,学生在理解上不免发生困难,所以译者碰到不少阿文教师,接到一些来信,对个人嘱以汉译此书之托,并寄以有阿汉对照本之希望以便于学习,有的教胞还提供本书的拉哈尔(阿语——乌尔都语对照)版本做参考,有的教胞乐意解囊相助,垫资刊印,教胞们热爱圣教学术之殷切,共襄文化事业之真心,令人义不容辞,因而译者不揣冒昧,以白话文试译此书,以飨读者,同时尽点义务。译文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目的在求通俗易懂,从而达到启迪思想、箴诫言行的作用。所以虽然阿汉对照,并不等于逐字逐句对照,也没有采用经堂语。希望教师和学生在对照阅读时,不要拘泥于文字的多寡,语法的结构,而要着重译文是否忠于原意,主题是否鲜明。
译者中阿文水平庸常,时间仓促,未得向高明请教,在垫资者多次登门热情催促下便匆匆刻印,仅仅第三篇的第二十一则(欧默尔语)较为费解,承老同学纳炯诚(通海纳家营清真寺教长)给予提示外,全书无论在理解上或译文上,不免有错误之处,希望教长、阿訇们给予指正。特别是诗词的翻译,个人更是外行,所以除了直译外,又请省文史馆李如坤老师根据直译的大意作了意译,附在后面,直译者,作为理解原文的参考,意译者,供爱好文学者欣赏借鉴。
本书承八旬教亲苏莱曼·马明轩出资刊印,用志于序,以表献忱并求真主回赐老者。(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