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洋洋30万言的译作,对原文的把握到译句的构造和运用,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原文,行文语气也颇有特色,映射出秋平执著的探求精神和追索意识,与他通常注重中文阅读不无关系。这部译著,自秋平沙甸求学任教时期起译,几近十个春秋,都是在业余时间进行。迄今数次校改,屡经砥砺,虽然未必是译作中的奇花异葩,却闪烁着智慧与汗水的露珠,因而奉献给读者的,应该是《伊斯兰的精神》这部力作的可信译本。
本书作者阿费夫·阿布杜·塔巴尔是伊斯兰世界的知名学者,以理性思辨、客观论证伊斯兰的精神、宗旨和奥义而著称。作品有:《古兰中的先知》、《礼拜的精神》、《伊斯兰的罪恶观》、《古兰的精神》系列,等等。而《伊斯兰的精神》堪为其代表作,多次重版,供不应求。秋平的这个译本即由贝鲁特知识书局1993年第二十八版译出,至今已逾十二载,想必已出到三十多版,可见其读者之众,影响之深。这说明广大读者(包括非穆斯林)已不满足于伊斯兰表面仪礼的认知,而是渴望了解伊斯兰作为人类广泛生活制度所蕴含的精神和宗旨——这正是伊斯兰永葆青春的奥秘所在。
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去谈伊斯兰的教法细则、侯昆律例、功课的具体形式及其断法,因为这些内容属于教法(非格亥)的范畴,由教法学家们担当了表述它的任务。而作者紧紧抓住“伊斯兰的精神”这个主题,由此辐射,广泛涉及伊斯兰的信仰、功课、政治制度、经济体系、伦理道德、妇女观、战争制度等等,但主要挖掘和剖析它们的“哲学”、奥义和精神。从本书中我们看到,作者力图把伊斯兰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读者,把伊斯兰价值、生活方式的“哲学底蕴”和“精神实质”推介给人们——这正是“传统教育”所缺失的东西。《伊斯兰的精神》给人们一个明确的信息:伊斯兰不是神秘莫测、远离人群和现实的飘渺理论,而是与人与生活与宇宙息息相关的制度;它的受益者是以它而生活的人本身,而不是别人。作者似乎要向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伊斯兰的窗口,以鸟瞰式的笔调点击伊斯兰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读者无需其他资料,颇有古时安萨里的《圣学复苏》之风。这方面作者比较成功,但也不难窥见作者艰辛的运笔状姿,因为要在30万字的著作中涉及如此广泛的内容,绝非易事。因而某些地方不免有“言犹未尽”、“语焉不详”之感。从参考书目来看,作者博取众长,为我所用,既有以穆罕默德·阿布笃为代表的倾向理性思辨的学者们的作品(如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马哈茂德·西尔图特、穆罕默德·法里德·乌吉迪等),也有赛义德·库特卜为代表的伊斯兰行动主义的学者们的作品(如阿布杜勒·戈迪尔·奥代、穆罕默德·安萨里等)。包括脚注,参考书目不下五十种。而且都是大家的名著。因此,这部蜜蜂采蜜式的作品,蕴含前人和后人的精华,饱蘸作者的独特思维和精湛探索,经过秋平颇具功力的译述,相信会在文明共存与文明对话的时代里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