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短短的三四十年中,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回族,进一步成熟和觉醒了。由于回族中先进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农民阶级领导的旧式的反封建斗争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代替,而回族人民的民主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迅速成长,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与此同时,回族的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也逐步成长。随着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步展开,回族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纷纷响应,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这场革命洪流中去,无论在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的辛亥革命中,还是在维护民主共和的护国运动和护法斗争中,回族各界人士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五四运动,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回族中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和领导广大回族人民积极投身到这些革命斗争中去。他们的爱国民主活动和伟大业绩是民国时期回族历史的主流。
第一节回族人民投入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斗争
一、投入辛亥革命
(一)民主革命思潮在回族知识分子中的传播
八国联军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普遍痛感帝国主义的可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人们纷纷寻找着救亡图存的道路。
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了所谓“新政”,把“兴学堂,派游学”作为主要内容。1901年9月,清政府通令各省府州县,分别设立大中小学堂和蒙养学堂。次年8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5年9月,清政府明令废科举,办学堂,全国各地的学堂迅速兴起。与此同时,清政府谕令各省速派学生出国留学,这在客观上给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提供了造就人才的机会。不久,东京和上海成为中国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活动的两大中心。1901年5月,留日学生秦力山等在东京创办了《国民报》月刊,积极鼓吹以革命救亡图存。接着各省留日学生也多自办刊物,宣传民族革命的新思想,探讨救亡图存的道路。
在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竞相出版书刊。其中戢元丞、秦力山的《大陆》月刊、章士钊等的《民国日报》、林獬的《中国白话报》半月刊、蔡元培的《警钟报》和以章士钊为主笔的《苏报》等,大量刊载鼓吹革命的文章,在推动民主革命思潮传播中起了很大作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发表的文章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民主革命思潮更加蓬勃地向前发展。
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更好地开展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组织了许多爱国组织和革命小团体。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等筹备的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通过《同盟会章程》,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孙中山说:“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