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的故乡是阿拉伯半岛。虽然半岛周围也是他们居住的地方,但半岛是阿拉伯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这个半岛位于亚洲西南、北界叙利亚沙漠、东接波斯湾、南滨印度洋、西濒红海。那里绝大部分是沙漠地带。直到公元7 世纪以前,当幼发拉底河流域及尼罗河流域的居民,早已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时,被包围在高山大海中的半岛上的古代阿拉伯人,大多数仍然过着游牧的生活。游牧人不事农工,不习商航,专靠放牧骆驼和羊为生,逐水草而居,生活全靠天时,水尽粮绝之时,甚至抢劫,掳掠也成为他们的谋生手段之一。当时文盲遍地,如此生存环境似很难致人类于文明进化之域。然而,仅过了200 年,到阿拔斯王朝前期,这个从荒凉的大漠中走来的民族,不仅有了与基督教教堂和宫殿同样巍峨的清真寺和皇宫,而且以其在“百年翻译运动”中对希腊典籍的完整保存而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指路明灯;它不仅发明了代数学,介绍了印度的十进位和零的学说,为世界贡献了直到19 世纪还在欧洲再版的医学巨著,并使早先为游牧人使用的阿拉伯语普及到世界各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闪语族中最年轻、最活跃、最富生命力、使用范围最广的一个语支。在此期间,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疆域,也扩展到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埃及甚至到达北非和西班牙。直到今天,以阿拉伯国家为主体的穆斯林世界,更是蓬勃兴旺。这个民族究竟靠了什么力量演出了这样宏伟壮观的民族跃迁史剧,究竟是什么样的生存智慧能具有如此动人心魄的神奇魅力?这是作者企图在本书中作一番探寻的标的。
所谓智慧,包括二个层面,一是人的上升到思维方法意义上的理性的狡黠,它是人观实、认识事物的特殊眼光和视角;二是人的行为、实践意义上的行事机巧,它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处世方法。在弥散于人们生活的每一角落的智慧之中,同时存在着这二个深浅不同的层面。对于创造了与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成鼎足之势的阿拉伯文明的智慧来说,这本不到20 万字的小书不可能包罗万象。正如克罗齐所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一样,作者是以当代人的眼光,来认识和解构那些阿拉伯人在解决人类社会生存中所必然面临的种种基本问题并取得成功的智慧,那些对阿拉伯人后来居上、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强大成员具有明显效用的智慧。在诸如崇智、务实与权谋、圣战这样不同类型的智慧之中,作者更关注前者,这也许会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腾飞具有借鉴作用。同时,在智慧的二个层面中,作者也更注意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来展示阿拉伯智慧的机巧,因为认知事物眼光和视角的独特性,乃是构成一切独特智慧的前提。在人类社会生活的长河中,某种智慧的效用,往往也有“显性”与“隐性”之分,而绩效是帮助人们反观这种智慧高妙的最有力的感性材料,这也是作者在本书中注意绩效介绍、尤其是“隐性绩效”的揭示的原因我们希望读者在终卷之时,能对阿拉伯穆斯林世界有一种新的体悟,生活在改革开放了的中国的人们,应以一种新的世界意识分享我们的同类所达到的文明,因为恩格斯早就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无论亨廷顿是否真的认为儒教与伊斯兰教的结合,将会称雄21 世纪,至少,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是我们这个正在走向世界的民族所不能忽视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