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的穆斯林宗教题材小说《心灵史》创作于1990年。1991年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单行本,后一再重印,累计发行4万余册。作品以19世纪前后20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哲和忍耶教团发动叛乱与种族屠杀为线索,集中叙写了中国伊斯兰教在中国西北的一个苏菲教团——哲合忍耶教派七代导师(穆尔什德)及其信众“凄美悲壮”的“英雄故事”。作品一经发表就在伊斯兰世界引起极大回响,同时也在中国民众中引起广泛的争议。
《心灵史》是张承志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他最为读者熟知的一部宗教题材小说,如同这部作品出版时在读者中掀起的风浪一般,评论界也几乎完全划分为批判与称赞两级,正如张承志对质疑和批评的认识:“三重的保卫,拦不住一条魅人的道路。”张承志坚持在批评和质疑声音中继续张扬理想与信仰的宗旨,以完成他自我所意图实现的:“找到一条—– 自我批判与正义继承的道路。”张承志意图将《心灵史》打造为“哲合忍耶”的宗教史,在这部追求历史资料考据、注重史诗真相的小说中,其自身不断游离在历史和小说之间,张承志说道:“酝酿《心灵史》之际,我清醒地感觉到,我将跳入一个远离文学的海洋。” 这种远离最终反映在《心灵史》对长篇小说语言、形式的远离,即体现在直接纳入历史资料,并进行说明性、甄别性叙述,将许多定义、概念作为小说叙述的一部分。《心灵史》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刻画战争场面,在震撼、血腥的战斗场面中,将历史资料与小说虚构结合在一起,使宗教历史与小说叙事之间保持着平衡。小说中的马明心、马化龙是宗教圣人,也是领导农民、教民起义反抗的英雄人物,激烈的战争冲突与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使《心灵史》闪耀着英雄史诗的风采,“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它由无数充满血性、坚守正义、奋勇赴死的个体构成” 。 张承志严谨、庄重地完成了对自我“母族”精神史的构建,《心灵史》是心灵史、政治史也是战争史、英雄史,原本“哲合忍耶”的教义宗旨是“隐忍”、“隐藏”,这个穷人的宗教在封建社会中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他们一度拒绝叙述这段历史。张承志选择以皈依宗教的方式来完成《心灵史》,其目的不仅是对哲合忍耶伤痛历史的揭示,也是对自我的拯救:“决心以教徒的方式描写宗教,我的愿望是让我的书成为哲合忍耶神圣信仰的吼声。”张承志在悉知社会舆论、学界评论将会带来批评和巨大压力下,坚持选择高举人道、人权的大旗,创作出饱含争议的《心灵史》,作者的勇气和决心与《心灵史》庄重、崇高的气质一同构成这部小说的史诗性灵魂。正如张承志所言:“宗教的区别是次要的,人的信仰与否才是人美与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