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
赞美安拉!全能的主!他赐予了我们伊斯兰信仰,让我们从 信仰中获得安宁!愿主赐先知穆罕默德平安,他引导人类从黑 暗走向光明!
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知道,这个世界是为了某个目的而 被创造出来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全能的安拉给人类派遣了 使者,让他们带着宗教信仰引导人类。所有这些宗教信仰在本 质上都是一样的,都被称作伊斯兰。伊斯兰是安拉赐予人类的 最伟大的礼物,人们可以通过信仰伊斯兰而保留住自己天性 中的纯洁,从而把自己的世界变成一座玫瑰花园。我们的内心 深处是对回归造物主的深切地渴望,伊斯兰信仰中的认主独一 (tawhid) 使这一渴望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它使我们的精神回 归我们的主,而这正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要想成为安拉的忠诚的仆人,就必须更深层次地理解伊斯 兰的各个方面,并按照戒律行事。那些在形式上和精神上都能 够高水平地实践宗教信仰的人将得到安拉的爱与报酬,而那些 忽视安拉邀请人类回归于他的人也注定将在后世成为一个亏折 者。蓝色的天空用惊雷和暴雨毁灭安拉的敌人,它从来没有为
罪人流过一滴泪;曾经照耀着法老、奈姆鲁德和其他不幸的人 的城堡和宫殿的太阳,今天照耀着的是他们王国的废墟――没 有一个人得到了他们曾经希望得到的永生。但忠诚地服从安拉 的人却获得了幸福和回赐。
伊斯兰信仰的本质是宣称“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 安拉的使者。”宣称了这一事实之后,这个人即成为了信士。但伊 斯兰并不是只有教义的宗教,它还要求信士们用善功来完善自己的 信仰。神圣《古兰经》总是把信仰安拉和立行善功一同提及,只有 通过向全能的安拉礼拜并立行善功,信仰才能得以完善。历史上, 那些完善了自己的信仰的信士们发现,生活中的困难和非信士的恐 吓都不是阻碍自己的信仰得以完善的障碍:当暴君法老王残酷地惩罚 相信了穆萨 (愿主赐他平安) 的术士们时,他们并没有放弃信仰,而 是说:“我们的主啊!求你把坚忍倾注在我们心中,求你在我们顺服 的情状下使我们死去。” (《高处》7:126 马坚译) 苏玛亚害怕小小的针 刺,却毫不畏惧烧红的烙铁――这是非信士们因为她坚定不移地信 仰伊斯兰而对她进行的折磨;她的丈夫也一样因为拒绝离开伊斯兰 的大道而最终被残忍地杀害了;还有早期的那些因为信仰原因而被 扔进野兽笼子里的基督徒们,他们宁愿品尝殉难时精神上获得的愉 悦,也不愿背弃对上帝的独一性的信仰。先知 (愿主赐他平安) 的伙 伴们和伊斯兰出现以前的其他神圣宗教信仰的追随者们用生命不断 地证实了信仰是可以征服怀疑的。
历史作证,当穆斯林们按照全能的安拉的命令实践了伊斯兰 时,以高尚著称的文明就体现在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他们也站在 了科学、政治、经济和其他生活领域的最前沿。但是,当他们放弃 了实践伊斯兰,或者只在形式上而未在精神上实践伊斯兰时,他们 就在相应的方面失去了力量与和谐,也不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领域里的领导者,因此,我们确实需要再一次带着诚挚回归我们 的信仰,不仅仅是在形式上,还要在精神上实践伊斯兰!
带着这样的想法,在本书中,我对伊斯兰的精神尺度进行了分 析。首先,我对我们的信仰的基础进行了探讨,并尽我所能地揭示 了我们的信仰的背后所蕴含的智慧;然后,根据信仰的原则,我 对伊斯兰礼拜的各个精神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为一种信仰, 尽管伊斯兰因其被实践的程度而著名,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生活 中,这种实践却普遍缺乏伊斯兰精神。人们机械地遵照礼节行事, 就好像这是一种社会风俗,却不具备伊斯兰精神。本书列举了许多 先知及其伙伴们以及苏菲们的生活中的故事,旨在阐明伊斯兰所崇 拜和敬仰的精神光芒。书中引用了鲁米、优努斯·艾米热和其他苏菲 派大师们的诗作,目的是把我们对实践伊斯兰精神的热情和礼仪结 合在一起。
本书对施舍和交纳天课进行了强调,深入地分析了伊斯兰的经 济哲学,充分地论证了在物质世界里施舍和交纳天课的内在价值。 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需求上,伊斯兰都一样给予了指导,因 此在本书中,我对伊斯兰的经济戒律进行了强调,以帮助我们战胜 物欲。
我要特别地感谢穆罕默德·艾希迈里 (Mr. Muhammad Eshmeli) 先生,在撰写及编辑本书的过程中,他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我为 那些参与到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来的兄弟们祈祷,我还祈祷这本书能 够让人们得到精神上的祝福,并继而成为人们在后世获得安拉的恩 惠的源泉。
我还要特别地感谢苏莱曼·德林博士 (Dr. Suleyman Derin) 和 阿里·阔塞博士 (Dr. Ali Köse),他们给本书的翻译工作给予了无私地帮助;感谢编辑们,他们努力地让这本书尽可能地清晰明了。愿 安拉接受他们善意的努力并赐给他们丰厚的报酬。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精神上,愿安拉让那些被本书打动的人受 益,让他们对伊斯兰的理解更加深入。当我们在后世见到安拉时,愿 安拉赐予我们下面这节经文所阐明的光明中我们应得的那一份:
“ 他的宗派中,确有易卜拉欣。当时,他带着健全的心灵, 来见他的主。” (《列班者》 37:84 马坚译)
阿敏
奥斯曼·努日·托普巴希 2003 年 1 月 16 日
伊斯坦布尔